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由李刚、李厦、高峥教授团队撰写的3篇科研论文,先后在国际知名期刊《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期刊中发表。短短十几天内科研工作捷报频传,这让太阳成集团tyc539师生倍感振奋。
“我们这次发表的科研论文主要展示了团队在植物叶片衰老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的新进展。最终我们创新性地建立了外界光照、植物年龄等因素协同作用下叶片衰老的分子网络,为植物叶片衰老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李刚教授高兴地告诉记者。叶片衰老对农作物产量与质量都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李刚团队以在植物光信号途径中发挥重要功能的转录因子FHY3蛋白为切入点,探讨它在叶片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及有关机制。他们欣喜地发现,拟南芥光信号蛋白FHY3通过直接抑制其下游转录因子WRKY28的基因表达,并抑制水杨酸(植物细胞内影响叶片衰老的激素)合成,进而抑制叶片衰老的起始过程,且FHY3-WRKY28信号途径整合了年龄因素及光信号进而调控叶片衰老过程。
雌雄配子体发育是植物有性生殖的基础,而有丝分裂异常导致雌雄配子体败育,专家们一直没有研究清楚其中的调控机制。“我们团队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系统研究揭示了核输入蛋白KETCH1通过促进核糖体蛋白的核积累,从而调控雌雄配子体发育的分子机制,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李厦教授课题组发现,拟南芥核输入蛋白KETCH1突变造成雌雄配子体在第一次有丝分裂期停止,暗示KETCH1参与雌雄配子体发育中的有丝分裂进程,且KETCH1与多种核糖体蛋白互作,保护这些核糖体蛋白在核内免受降解,从而保证其在核内丰度。
高峥教授团队与资环学院赵庚星教授团队联合攻关,从黄河三角洲选取覆盖不同植被的土壤,植被类型包括农作物小麦、棉花、水稻,野生植被碱蓬以及没有任何植被覆盖的光板土地,系统研究了不同植被覆盖土壤中细菌和古菌的群落分布模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随着盐碱地向农田改进土壤微生物的变化情况,为农业生产中提高土壤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指导。“微生物呼吸及硝化等代谢活动与土壤植被类型密切相关,在碱蓬和光板土壤中的活性普遍偏低。”高峥介绍说。该团队经相关性分析,揭示了影响细菌和古菌群落的环境因子虽然相似,但作用相反,其中盐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疫情防控期间有这么多好成果“密集亮相”,太阳成集团tyc539党委书记赵延兵十分欣慰:“面对疫情,学院向师生发出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停课不停工的倡议,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沉下心来总结之前开展的科研工作,理顺下一步的研究思路。”
这段时间国重楼里虽然少了很多忙碌做试验的学生,但太阳成集团tyc539的老师们依然和往常一样几乎每天通过微信和学生交流课题研究方面的工作,帮学生修改论文,还要给温室里的实验植物浇水,或饲喂实验动物等。“针对不同年级研究生在线上讨论不同内容,我和低年级研究生主要围绕文献阅读、实验方案细化等主题交流,对于高年级研究生则督促他们写论文,和他们讨论论文修改细节等。在这期间有许多研究生已写出了科研文章。”赵翔宇教授说。
在太阳成集团tyc539院长王勇看来,疫情防控期间科研工作成绩斐然,这与学院的发展理念密不可分。近年来,太阳成集团tyc539紧抓“双一流”建设机遇,为师生搭建良好的科研服务平台,让他们愉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学院还鼓励教师围绕国家、山东省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开展研究,与有关学科专家联合攻关,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形成优势特色,不断提升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并为学校相关应用学科研究提供高水平的理论支撑。
正是在这些思路指导下,去年太阳成集团tyc539发表高水平论文占到学校总数的近44.5%,今年更是迎来“开门红”,师生们齐心协力“憋着一股劲”要产出重大科技成果。李刚团队这次发表科研论文的第一作者田田是太阳成集团tyc539“博六”学生,“学院鼓励我们完整、系统地做课题研究,还专门拿出经费资助优秀延期研究生,让我毫无顾虑地做实验。虽然博士学习用了6年时间,但从科研思路到实践操作,我都收获很多,还取得了这么好的研究成果,这也让我今后的科研生涯有了高起点”。如今,田田觉得她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